近三年来,我国畜牧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牲畜存栏量逐年增加。 1951年全国牲畜存栏数与1937年抗战爆发时相比,马占80%,驴占15%,骡马占29%,马占29%。牛116%,水牛89%,羊82%,猪和鸡也接近战前水平。预计到1952年底,除马、骡以外的所有牲畜数量将接近或超过1937年的数量。随着畜牧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牧区人民的生活普遍得到显着改善。改善了。比如,在内蒙古呼纳盟,牧民的帐篷大部分都换上了新毛毡,开始穿丝缎、吃面粉。
我国广大农牧区每年生产大量牲畜和化肥、大宗工业原料、出口产品以及人民生活所需的畜产品。解放前,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和日本帝国主义的掠夺和破坏,畜牧业遭到严重破坏。 1949年全国解放初期,我国畜牧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衰退。例如,1949年与1937年相比,马减少了24%,驴减少了6%,骡子减少了60%,牛减少了10%。其中,水牛减少18%,羊减少33%,猪、鸡损失更大;各地动物疫病、草料缺乏,牲畜死亡;牲畜质量和生产能力也普遍下降。
解放三年来,人民政府多方努力,使我国畜牧业迅速从衰退状态恢复到战前水平。
一、落实种畜保护奖励政策。近三年来,各地人民政府在“保护牲畜、鼓励养殖”的总体方针下,实施了保护牛群、贷款减免、扶持个体养殖户、选留种畜、举办牲畜比赛等重要措施。 。在保护农牛方面,各地人民政府颁布了严格禁止屠宰的法律,及时纠正了乱屠宰现象。例如,1949年冬天,上海屠宰的牛中有11%不合格。到 1950 年 9 月,这一比例已降至 1.8%。各地人民政府发放巨额畜牧贷款和救助资金,极大促进了种畜保护和奖励。
例如,1951年,绥远牧区下拨130亿元救助资金用于牲畜保护,使贫困牧民因缺乏饲料而不得不大量出售或宰杀牲畜。内蒙古自治区也开展了实物贷款。 1951年,向无牲畜户和少牲畜户借出牲畜10298头。各地种畜短缺。除了组织地方国营养殖站外,人民政府还加大对个体养殖户的支持力度,提高养殖户经营水平,消除种畜空栏现象。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人民政府扶持的个体养殖户已超过2万户。此外,各地还通过举办座谈会、培训班等方式,提高牲畜养殖量和效率。
在各类牲畜规模化养殖中,地方人民政府还发动群众选育、保留优质雄性牲畜,系统提高牲畜品质。例如,1950年东北区人民政府公布普选种畜奖励办法后,评选出优秀种畜25000余头。配合爱国增产竞赛运动,各地纷纷举办各种牲畜竞赛活动。东北地区举办4场人工授精马驹比赛、69场家畜比赛,有效教育和激发了农牧民改良牲畜品种的积极性。
2.大力防控动物疫病。解放前,各地流行牛瘟、炭疽等严重危害牲畜的各种动物疫病,造成牲畜大量死亡。解放三年来,各地人民政府大力发动群众,团结中医、兽医,采用先进医疗技术,开展防疫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全国范围内已基本消除牛瘟,口蹄疫、炭疽、肺气肿等疾病也大幅减少。例如,1951年,西北地区30%的县发生牲畜口蹄疫。经过八个月的积极防治,该病已全部消灭。 1950年,全国感染炭疽病的牲畜有4.6万余头,1951年已降至5000余头。 1950年,河北省有1.1万头牲畜死于炭疽病; 1951 年迄今为止,只有 700 人死亡。
1949年,山西省29个县发生肺气肿,3个县死亡1500头牛。但到1951年,疫区已缩减至24个,死牛数降至540头。其他流行病也逐渐减少。例如,东北地区1949年就有10万多匹马患马麻风病,但现在已基本消灭;华东地区,1950年有92个城市发生猪瘟和猪丹毒,现在1952年,猪瘟流行地区已减少到20个县,猪丹毒面积减少到60个县。各地人民政府大力发动群众,采取隔离、封锁、消毒、尸体销毁等措施,与疫苗接种相结合。据不完全统计,三年内共接种禽畜8701.34万只。九头已团结转化中医兽医36900余名,累计动员100万农牧民参与防疫工作。
3、改进牲畜饲养管理。过去,在国民党反动统治下,农牧民的生活濒临绝境。牲畜的饲养和管理极其粗放,造成牲畜大量死亡和损失。解放后,针对畜牧业的需要,人民政府大力发动农牧民及时割草、打井、筑围栏、防止动物伤害,从而改善了牲畜的饲养和管理。例如,绥远牧区已建成羊舍15000余个,可容纳羊40万余只。 1952年,辽东、辽西两省80%的牲畜都有马厩。
内蒙古1951年储存冬草9.7亿多公斤。农区农民也普遍重视冬草储存。陕西省淮南县的农民也在1951年冬天砍掉了80万多公斤冬草,以保护牲畜。安全度过冬天。在畜牧区,开辟水源、防治动物害虫也是保护牲畜的重要任务。三年来,仅绥远区就修建了3200条输水隧道,扩大了草原面积,也解决了牲畜饮水问题。在广大牧区,动物危害极为严重。 1951年,内蒙古呼纳盟被狼吃掉的牲畜有10510头。人民政府开展了猎狼行动,经过牧民大力扑杀,危害明显减轻。三年来,内蒙古、绥远等地共扑杀狼5.3万余只。
三年来,人民政府高度重视牧区草原保护和建设。宁夏省组织草原管委会、带领牧民封滩育草成效显着。在封闭的草原上,牧草产量大大提高,牲畜吃得好。例如,1951年,宁夏圣池二区石头梁子村的3000多只羊,没有一只在冬季死亡;羔羊成活率达到91.6%。 1952年,宁夏省划定牧场面积总计11000多平方英里。此外,内蒙古实施免费放牧和调整草场措施,在促进畜牧业繁衍方面也取得了明显成效。例如,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1951年实行免费放牧后,牲畜繁殖率从2.7%提高到23%。
4、组织起来,创造畜牧业无限发展前景。三年来,各地开始采取多种形式的合作互助,组织农牧民发展畜牧业生产。例如,内蒙古呼纳盟新巴尔虎左翼旗的牧民组织了救灾互助组。 1951年冬天,58万头牲畜中只有20头死亡。一次割草期间,陈巴尔虎旗呼和勒泰畜牧生产互助组每人劳动力可割草3.2万多公斤,而当地其他单人户每人劳动力只能割草1.6万多公斤。平均而言。 。在锡林郭勒盟东盟旗五区,十户牧民组织互助组去接羊羔。 1951年的大雪灾,没有一头牲畜死亡。这有效地对农牧民进行了集体管理教育。优越感。此外,宁夏、新疆等省份有系统地带领牧民组织草原管委会,共同承包草原使用,牲畜安全越冬,繁殖率普遍提高。
三年来,全国各主要行政区和省份均设立了畜牧兽医机构。目前,全国有畜牧养殖场114个。在牲畜养殖方面,各地都接受了先进方法,繁殖率大大提高。各地从苏联引进多种良种牲畜,积极致力于提高牲畜质量。动物疫病防治组织机构更加迅速发展。全国现有各类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1209个。三年来,生产各类生物药品1.7亿多吨,有效保障了牲畜安全。目前,全国畜牧兽医各专业专业干部已发展到近万人。这些为今后畜牧业更加快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更值得注意的是,在抗美援朝、土改、镇反革命三大运动中,广大农牧民的自觉性增强了,生产情绪空前高涨。他们开始认识到组织起来发展畜牧业的好处。这为爱国增牧运动的广泛开展和畜牧业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新华社)
第 1544 期,第 2 页,1952 年 10 月 29 日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本站,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hezhongzy.com/html/tiyuwenda/6607.html